安徽日报农村版:万亩“田保姆”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2323
8月7日,在地头见到笔者,王辉掰着指头说:“到今天为止,我从怀远到桐城已有17个月时间,我们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面积从6000亩到1.9万亩,再到现在的3.5万亩,两年实现了三级跳。”
到桐城之前,王辉一直在龙亢农场农业分场工作。2023年3月的一天,王辉接到农场通知:去桐城蹲点。王辉知道,当前安徽农垦集团加速推进“强科技、大基地、全产业链”发展战略,正在进行一场“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先后与全省15个产粮大县合作,联农带农建设粮食生产大基地。农垦一大批基层干部分赴各地,开启了二次创业。
王辉匆匆辞别妻子和女儿后,打起包裹踏上了南下之旅。3月中旬,农垦集团旗下的农业投资公司与桐城市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安徽农垦(桐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集团农投公司占股51%,桐城乡投占股49%。王辉担任总经理。
上任之初,王辉面临三大难题:首先是“人生地不熟”,其次是“利益在博弈”,面对那么多当地种粮大户的强烈抵触,还有当地众多农资供应商既得利益链被打破,打开局面比较难;再有,就是“当地村民不信任”,都说桐城当地不适合种小麦,农垦能种好稻茬麦吗?村民表示质疑……
千难万难,思想工作先行。王辉和同样来自龙亢农场的同伴许斌每天起早摸黑,到双龙村、联合村、复兴村一家一家地跑,反复宣传推介农垦良种良法种植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月的入户访问和宣传,王辉的团队终于拿下了上述三个行政村6000亩的社会化服务订单,其中联合村2800亩全部由垦桐公司流转,双龙和复兴两村均借鉴复制了“大路模式”。
2023年秋收,王辉的团队艰难开局迎来了开门红,在桐城掘下了第一桶金:实现营收1337万元,获得利润9.3万元。但王辉他们并不满足,以3个合作村为基础,逐步向周边镇村辐射,扩大托管面积。
桐城市政府对农垦与桐城的农业合作给予高度关切,对与农垦有合作的乡镇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项目,以解决“小田变大田”的问题。市政府还在孔城镇建设一座粮食烘干仓储中心,有望今年9月投入使用;还专门为垦桐公司提供了粮食生产差异化补贴,每亩50元,比当地种粮大户每亩多10元补贴。
利好政策的驱动让王辉信心倍增、动力十足。为切实解决稻茬麦产量低、种植效益不高的问题,王辉团队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联手开展小麦高产试验示范,同时推行高质量机械耕播及高效施肥、轻简化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示范获得成功,今年百亩示范片小麦实收亩产472.8公斤,比周边农户种植的稻茬麦产量要高出30%以上,还明显降低了种植成本,平均每亩可节本50元以上,在机械耕播环节亩均降低成本40元。
在垦地双方共同努力下,王辉团队的社会化服务“地盘”呈现倍增效应,截至今年午季,服务面积已达到1.9万亩,预计实现营收2647万元、利润42 万元。经过一到两年的积极探索,王辉团队探索出了农垦社会化服务的“双龙模式”。
王辉说,“双龙模式”是农垦+村集体+网格员,网格员主要由种粮大户组成。充分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他们手中农机作业优势,以考核的方式核定成本,建立奖罚机制。双龙村文书徐瑞说,该村8名网格员负责劳动力组织和网格化管理。与农垦合作后,去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20万元。作为网格员,今年52岁的双龙村村民金志兵管理了500多亩水稻田,他说:“垦桐公司有考核,管理起来一点也不能马虎,不然就没有好的收入。”
垦桐公司技术顾问江兴明说,垦桐公司已和当地5个乡镇15个村开展合作,建立稻麦生产基地3.5万亩。公司还加工生产了桐城锌米,两个新品在桐城市首届“桐城锌米”食味品鉴会上获得1个金奖、1个银奖。(王洪 孙淑兵 苏攀)
安徽日报农村版原文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ncb/pc/layout/202408/20/node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