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土地

发布日期:2013-11-19 浏览次数:10776

过了焦灼柔密的三伏天,初秋的淮北平原自有景象。

芝麻向天笑开了嘴,柿子换了身明黄的薄纱,躺在红瓦上的南瓜也是姿态万千,而老太太们更是杰出的设计师,房前屋后的闲地上遍是胖嘟嘟喜人的青菜。

六一年来开荒地时,我才十七八岁,比你还小哪,用芦苇搭好住的棚子,剩下的就一把火烧掉。

脚上的老解放球鞋,常骑的永久、凤凰大架自行车,手中晃来晃去的大蒲扇,拓荒者们的时代符号仍在延续。

八几年那会,没有排涝站,沟渠又浅窄,用链滚拖拉机带抽水机抽水。小麦三四百斤一亩,黄豆几十亩地只收一小板车,很多职工都不愿种地。

八二年水翻过坝子,没了窗台,齐到人腰了,二队都是水,用船来回拉人送吃的。

每年夏季之时,沿宿州市区206国道向北,到闻名全国的烧鸡产地符离集后,折东转北在多种葡萄的褚庄尝鲜小憩后,再走四十华里路,就到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的香稻米产地夹沟镇了。

镇中向东五公里路南,就是夹沟农场。

1993年为分界点。

夹沟农场档案记载,1990年计划粮豆总产量716万斤,实收555万斤,其中大豆实播7244亩,旱涝反复、三种五淹后实收4700亩,平均下来每亩不到75斤;1993年,粮豆总产量实收843万斤,比1992年的532万斤净增311万斤,而到了1999年,全场粮豆总产1303万斤。九一年冬天要包产到户,中间隔了一年,九三年产量就上来了。现在只要没大的天灾,小麦都是一千多斤,黄豆管理好也都是三百斤往上

激发了活力,唤醒了渴望,只是一个简单的土地承包。

只是发展的脚步依然前行缓慢。你看,记忆中的草酸厂、面粉厂、商贸公司、副业队的起起伏伏,棉花、玉米、花生、水稻的更换种植,都是探索市场的可贵尝试;深松土壤、秸秆还田、更新机械、配方施肥,一系列科学种田扎的累积,才有逐渐改良的好土壤;打机井、挖沟渠、筑坝子、建排涝站,点点滴滴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有旱涝无虞的好平台。

不能和农场比,人家旱涝保收的,轻言淡语之间,汗水浸入泥土,皱纹依偎脸颊,黑丝染成白发。

不需要把那些困苦都诗化。

这片土地受益于尊重规律的滋养。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种庄稼跟养孩子一样,吃饱吃好自然就长得壮实了。

今年小麦野(矮),风大点也不会倒。

这片土地也必然受规律法则的支配。

农场这砂礓黑土,漏风漏水漏肥,这么多年来的秸秆还田、测土施肥才逐渐改良了土壤。

一天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别看场部是晴天,四队正下雨呢。

八零年那会,农场刚开始施肥,附近农民笑话我们胡摆设,后来庄稼长的好了,又到地里捡我们肥料了。

这片土地还不断追求更符合规律的道路。

仅有一万一千亩的农业耕地,总有极限的麦豆亩产量,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一是瞄准原种场目标,提升种子价值,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扩大总量,三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

农业自然灾害的硬伤,具体管理误差的软伤,发展提速的切入点在哪?万头湖羊养殖已稳步推进;

远离市区的农业特性,相对缺乏的文化生活,如何凝人心聚力量?美观宜居的保障性住房建好了,节能的路灯更明亮了,硬化的道路平直宽阔了,树更多了景也美了。

放宽思考的视角,遵循规律的要求,以现在为坐标点去对比反思,夹沟农场并无特殊之处。

二十年前以及更早的建场之初,农业基础设施弱,农业技术落后,作物的种类、产量自是单一低下,然而你看农场周边的农村景况,亦是如此。虽隶属有别,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区域农业,不同之中可见共性;现在,农场条件好、产量高、思想新,然而对比当下的农村,虽有差距,亦不巨大。农村商品粮相对简易的管理方式,让农民有更充裕的时间增收创富,而我们也能够围绕更专业化、更精细化、更市场化的发展路子去赢得未来,共同之中亦存差异。

五十一年间,农场已三代。

你看屋檐下燕子的剪刀尾巴年年都画出轻巧的流线,青纱帐里玉米缨子依然似少女染红了的长发,春季连接天地的杨絮还是肆意随风舞蹈;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自然少不了吃大桌,过得舒服舌头一卷叫“zer”,快点慢点脱口就是快乎的”“慢乎的

一方水土一方人。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调整体制机制,不断探索更科学的农业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农业发展的规律性。而当麦香渐浓了、大豆饱满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泉涌的欣悦、嘴角绽开的笑容,更是规律给予最好的回报。

土地不变,生无所息;规律永恒,生生不息。

致敬这片无声却满富生命力的土地,致敬那些让她焕发青春的奉献者们。

祝福夹沟农场,祝福安徽农垦。

(作者:郭旭 夹沟农场)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